2022-11-12 10:34:32
編者按:鹽堿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,我國鹽堿荒地和鹽堿障礙耕地總面積約5億畝,其中具有農業(yè)利用潛力的達2億畝。近年來,我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鹽堿地的科學開發(fā)利用,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,不斷踐行糧食安全的“國之大者”?! ?/strong>
近日,中國農業(yè)大學胡樹文教授土壤改良團隊聯合江蘇省鹽城市農業(yè)科學院開展的“鹽堿地治理改良暨大豆作物增產項目”,利用“重塑土壤結構高效脫鹽”的鹽堿地治理改良綠色新技術,實現了大豆在鹽堿地上的單產新突破。
對照田(左)大豆出現早衰,改良示范田(右側)大豆活稈成熟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耗國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,我國每年的大豆消耗高達1.2億噸。據統(tǒng)計數據顯示,2021年我國大豆產量僅為1640萬噸,這意味著我國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達到80%以上。
鹽城市農科院副院長秦光蔚表示:“作為我國重要的戰(zhàn)略物資,鹽堿地的改良增產技術解決了鹽堿地種植大豆的實際問題,對鹽城市300多萬畝鹽堿地改良增產和我國大豆產量的提升十分重要?!?/p>
據介紹,鹽城沿海灘涂面積約為683萬畝,約占江蘇省的70%,而且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,是江蘇最大、最具潛力的土地后備資源,該項鹽堿地改良技術的新突破為鹽城市農業(yè)后續(xù)發(fā)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。
對照田(下)里鹽堿清晰可見,改良示范田(上)大豆枝葉繁茂。
“鹽堿地白花花,種子化肥都白搭,辛苦一年收不了啥。”這是以往重度鹽堿地地區(qū)種植農戶的真實感受。鹽堿地曾一度被稱為“土地的癌癥”,農民一年忙到頭也難以養(yǎng)家糊口,不得不背井離鄉(xiāng)外出打工,撂荒又進一步加重了土地的鹽堿化。
鹽城市亭湖區(qū)秋益家庭農場是當地的鹽堿地種植大戶,多年來種植作物產量較低,經濟收益不高。隨著當地鹽堿地改良工作的不斷推進,2022年4月,利用中國農大胡樹文教授團隊開展“重塑土壤團粒結構高效脫鹽"技術的應用示范,當年改良當年見成效,讓當地農民在鹽堿地上種植大豆獲得豐收。
測產專家組在大豆改良示范田里進行測產。
中國農業(yè)大學留美歸國特聘教授胡樹文十幾年如一日,帶領著團隊成員扎根鹽堿地的田間地頭,通過不斷的研究與實踐,攻堅克難,探索出了一套科學高效的“重塑土壤團粒結構高效脫鹽"的鹽堿地治理技術模式,被國內頂級專家評定為國際領先水平。該項技術不僅在東北蘇打型鹽堿地改良種植水稻大規(guī)模成功應用,而且在濱海鹽堿地改良旱田作物增產取得新的突破,也探索出了鹽堿地改良旱作技術模式,為我國大規(guī)模開發(fā)利用鹽堿地帶來了新的希望,讓農民在鹽堿地上種植農作物有更多的獲得感。
測產專家組在對照(未改良)大豆田里進行測產。
“經過前期土地改良、種植,在整個大豆生育期,改良田塊里的大豆鹽堿脅迫得以緩解,大豆從初期花芽分化、植株粗壯程度、葉片葉綠色含量、豆莢數量與質量、豆粒的飽滿程度及抗病害能力等眾多方面,全面優(yōu)于對照田。值得一提的是根瘤菌數量,改良田塊的大豆根瘤菌多達30多個,而對照田的大豆則基本沒有根瘤菌。”胡樹文教授在現場介紹。
11月4日,測產專家組開展現場測產結果顯示:改良后的鹽堿地大豆產量為256.8公斤/畝,未改良的對照田塊產量為169.6公斤/畝,增產51.4%?!胞}堿地種植有這樣的增產技術,種好鹽堿地就不愁了?!边@位種植大戶十分感慨地說。
對照田(左)和改良示范田(右側)里大豆植株長勢差距大。
據記者了解,山東省東營市位于黃河三角洲區(qū)域,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,小麥、大豆產量偏低,種植收益低。該市河口區(qū)新戶鎮(zhèn)雙豐家庭農場農場主王甲民是鹽堿地上的拓荒者,幾年前他流轉了3000畝鹽堿地,土地表面都是白花花的,年年種子、化肥沒少用,按照自己的老辦法種植,有的地方苗都發(fā)不出來,甚至寸草不生,他身陷鹽堿地泥潭,年年賠本。2021年春,他采用中國農業(yè)大學胡樹文教授團隊的土壤改良技術,小麥增產190%;小麥收獲后輪作大豆,大豆增產270%。2022年春天,輪作的小麥增產了65%,秋季采用了大豆—玉米帶狀種植,大豆和玉米均獲得了大豐收,顯著好于未改良的地塊。他感慨到:“種地還是要相信科學,尤其是鹽堿地上種植沒有過硬的技術是不行的。”
測產專家組在大豆測產現場合影。
有關專家評價認為,中國農業(yè)大學“重塑土壤結構高效脫鹽”的鹽堿地治理改良綠色新技術,立足為國家鹽堿地科學高效開發(fā)利用服務,把論文寫在大地上,為廣大鹽堿地地區(qū)種植戶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,為擴大耕地面積、提升耕地質量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(zhàn)略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作者:王天浩 梅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