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23 12:05:59 王強
在陜北大地,子洲縣正以深耕細作的姿態(tài)筑牢非遺傳承根基。從剪紙技藝的全民普及課堂到面花藝術的親子傳承實踐,再到陜北秧歌在校園的青春律動,這座充滿文化底蘊的縣城正通過多主體協同、多場景融合、多維度創(chuàng)新的立體化傳承體系,讓非遺從“活起來”走向“火起來”,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。
一場以“遇‘剪’美好 匠心傳承”為主題的培訓活動,在子洲縣文化館內熱烈開展,剪紙愛好者們圍坐桌前,在專業(yè)藝人的指導下研習折疊、起稿、運剪的技巧。作為市級非遺項目,子洲剪紙的傳承突破了傳統師徒相授的局限,通過政府部門牽頭、婦聯協同推進的全民藝術普及工程,將技藝課堂開到了百姓身邊。從刀法基礎到創(chuàng)意設計,課程不僅涵蓋傳統紋樣解析,更鼓勵學員將現代生活元素融入創(chuàng)作,讓千年剪紙技藝與當代審美同頻共振。
王鵬 攝
非遺傳承不只是少數人的堅守,而是全社會的共同參與。通過理論與實操結合的系統化培訓,越來越多市民從“旁觀者”變?yōu)椤皞鞒姓摺?,有的將剪紙作品轉化為文創(chuàng)產品,有的走進社區(qū)開設公益小課堂,形成“一人學會、帶動一片”的傳播效應。這種“政府搭臺、群眾唱戲”的模式,讓非遺保護從行政主導的“單項輸入”轉變?yōu)槿駞⑴c的“雙向互動”,構建起最廣泛的文化認同基礎。
王鵬 攝
在子洲縣實驗小學的手工教室里,面團在孩子們與家長的手中變幻出小兔子、花朵等造型,家長一邊示范捏制技巧,一邊講述面花在陜北節(jié)慶中的吉祥寓意。這場“捏面花”親子活動是“非遺進校園”的生動縮影——通過將省級非遺項目轉化為可體驗、可互動的實踐課程,傳統文化在代際交流中完成了“基因傳遞”。學校不僅將面花、剪紙等技藝納入校本課程,更通過舉辦非遺文化節(jié)、成立學生興趣社團,讓非遺從課堂延伸到校園生活的各個角落。
高淼 攝
在繼續(xù)教育中心的陜北秧歌課堂上,近百名中小學生跟著鼓點練習“十字步”“甩腰”等經典動作,專業(yè)老師根據青少年特點編排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節(jié)奏的舞蹈組合?!把砀璧牟椒ダ锊刂儽比说木駳赓|,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律動中感受家鄉(xiāng)文化的魅力?!笔谡n老師的話語道出了校園傳承的深層意義:當非遺成為青少年成長的“文化必修課”,當傳統技藝通過課間操、興趣班等形式融入日常,文化自信便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(fā)芽。這種“從娃娃抓起”的戰(zhàn)略,為非遺傳承儲備了最具生命力的“接班人”。
如今,剪紙的刀工、面花的塑形、秧歌的鼓點,已成為子洲縣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。這些實踐不僅讓本土居民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歸屬感,更向外界展示了非遺傳承的“子洲方案”——當保護與創(chuàng)新并重、傳承與發(fā)展同行,古老技藝便能在時代浪潮中站穩(wěn)腳跟,成為滋養(yǎng)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。
在非遺傳承的征途上,子洲縣的探索從未停歇。這座陜北小城用行動證明:對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守護,從來不是簡單的“復刻”與“保存”,而是以時代為紙、以創(chuàng)新為筆,在傳承中書寫新的文化篇章。當非遺真正融入生活、貼近人心,文化的力量便能跨越時空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綻放永恒光彩。